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大新闻 / 人大要闻
让充电桩变成暖心桩 ——烈山区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化解群众“充电难”
浏览次数:522作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8-29

   “以前推电车到楼下,得瞅着哪块能扯线,下雨还怕漏电,现在楼后就有充电棚,刷手机就能充,晚上睡觉都踏实!”8月26日傍晚,烈山区凤宁花园小区居民张师傅把电动车停进充电棚,熟练扫码后,看着充电口亮起绿灯,笑着跟身旁调研的人大代表唠起家常。这一幕,正是烈山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深入一线,以监督实效破解群众“充电难”的生动缩影。​

   随着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出行“标配”,群众“充电难、充电险”问题愈发突出——私拉飞线、楼道堆放车辆等现象,不仅堵了消防通道,更成了居民心头的“安全隐患”。去年以来,多位人大代表在调研中收集到相关意见,联名提出“优化两轮、三轮电动车充电、停放管理”的建议,区人大常委会把这一民生事项列为重点监督项目,组建调研组,开启“摸底—督办—整改—回访”的闭环监督。​

   “光听汇报不行,得进小区、问居民,看真实情况。”调研组组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雪侠带着调研组成员,先后走进绿金新城、铁运处社区、杨庄街道老旧小区等10余个点位,既看已建充电桩的使用情况,也听物业和居民的“堵点吐槽”。在绿金花园小区,代表们看到490个充电车位分区域排布,物业负责人介绍“24小时有人巡检,坏了当天修”,居民刘女士插话说:“以前抢车位充电,现在随到随充,物业还帮着看车,省心!”而在铁运处无物业小区,代表们发现仅有的20个充电口远远不够,居民王大姐直言:“早高峰得排队,有时候急着上班只能冒险扯线。”​

   一线调研摸清了“家底”:全区已通过“物业自建+街道整合资源委托第三方建管+平台兜底”三种模式建充电桩,但老旧小区选址难、偏远小区覆盖不足、部分设施管理松散等问题仍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现场与街道、区住建局、新正集团负责人沟通,提出“优先补建无物业小区充电桩”“明确设施管理责任”等建议,交区政府有关部门办理。

   在代表监督推动下,区住建局牵头制定“一小区一方案”:杨庄街道引入飞南轩物业,用“政府补一点、运营收一点”模式,在多个老旧小区加装440个充电端口。家住杨庄矿北社区的赵先生说:“以前小区没物业,充电全靠‘野路子’,现在充电桩装到楼下,充电安全又划算!”区属新正集团发挥资源统筹和资金优势,扛起“兜底”责任,分批建设推进,2025年以来安装950套充电端口,实现空白小区全覆盖。​

   “不仅要建起来,更要管起来。”近期,调研组再次开展“回头看”,在绿金新城小区看到,物业联合消防部门定期检查充电桩线路,还在小区微信群推送安全充电知识。针对部分小区充电桩使用率低的问题,代表建议运营方调整收费标准,推出“月卡优惠”政策,让充电设施“活”起来。去年以来,烈山区共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1900余个,且建管并举,“飞线充电”现象较以往大幅下降,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从“急难愁盼”到“舒心安心”,烈山区人大以“一线调研、一线督办、一线问效”的履职担当,把监督“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电动车充电桩不仅成为便民设施,更成为连接民心的“暖心桩”。​(董永红)

一审:关怡

二审:李翔宇

三审:杨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