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38作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8-22 |
车行烈山,沿“龙脊天路”蜿蜒前行,从烈山镇榴园村的露营基地到宋疃镇黄营村的“骑行小镇”,处处可见游人惬意的身影,时时能闻品尝美食的欢声笑语。谁曾想,这些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昔日竟是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如今,一幅“山青、水秀、村美、业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铺展……这背后,离不开烈山区人大常委会的精准监督与主动作为。
近年来,烈山区人大常委会将乡村振兴作为履职重心,以依法监督为抓手、以督办议案为纽带、以激活代表履职为支撑,精准发力、务求实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
精准监督“靶向发力”
2023年以来,烈山区人大常委会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关键领域精准监督,为乡村振兴“把脉定向”。
在法律监督上,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推动法律条款在基层落地生根;在工作监督中,先后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河湖长制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专项工作报告;聚焦植树绿化、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关键课题,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把生态修复治理和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共开展专题调研12次、实地视察20余次,形成16份针对性建议,为区委决策、政府施政提供参考。
监督发力处,振兴见实效。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9个,治理面积236公顷,完成省级封山育林10000亩、森林抚育4000亩,创建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30个。141名各级河湖长守水有责,南湖、新北沱河等4条河湖成功创建省级幸福河湖,水清岸绿成常态。1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投用,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大幅改善,粮食生产连续21年丰收。新建农村户厕2760户,改造提升2248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以上。和美乡村建设活力迸发,累计获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1个,数量与获批比例均居全省前列。2024年跻身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5年入选全省首批15个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县(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愈发坚实。
畅通民意“源头发力”
人大代表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烈山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严格落实代表接待选民制度,引导代表扎根基层、服务振兴最前沿。
全区人大代表定期到选区接待选民,走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2023年以来,共收集涉及乡村振兴的社情民意1200余条:有村民建议“拓宽石榴深加工产业链”,有农户盼着“完善田间灌溉设施”,还有群众希望“安装太阳能路灯照亮回家路”“建设乡风文明宣传、法治教育、娱乐休闲小广场”……
这些满载民智民愿的“金点子”,经整理后转交相关部门,大都转化为具体举措。榴园村建成石榴酒加工厂,黄营村完善了10公里灌溉渠,全区安装更换太阳能路灯3000余盏。累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50个,开展文化活动1600余场次。烈山区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3个,创建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国家级1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下一步,将以区镇两级4个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的启用为新起点,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人大代表常态化进站开展履职活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加强跟踪督办,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人大力量。”烈山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如是说。
高效督办“闭环发力”
代表议案建议是群众心声的“传声筒”,办好议案就是答好民生考卷。烈山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乡村振兴领域议案建议办理作为重中之重,以全流程督办推动“纸上建议”变“落地实效”。
2023年,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快东部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列为大会议案,直指乡村发展“短板”;2024年,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又将《关于进一步完善烈山镇乡村旅游文化特色的建议》《关于加快一村一工坊项目推进的建议》等列为重点建议,同步将此前收到的80余条涉及乡村振兴的一般建议,全部交由区政府办理。
为确保“办实办好、代表满意”,区人大常委会打出督办“组合拳”:对重点议案实行“专项督办”,由常委会领导带队上门督查;对复杂建议开展“跟踪督办”,每月通报进展;年底组织“背靠背满意度测评”,不满意的重新办理,再跟踪听取审议区政府办理情况报告,形成“交办—督办—测评—反馈”的全流程闭环。
“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们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把代表议案建议办出实效。”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如今,“跨村联营、抱团发展”让薄弱村攥紧了“发展拳”,“一村一工坊”带动20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产业村长”引来技术和资本,全区已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5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66个,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实现47个村全覆盖,乡村产业“造血”能力持续增强。
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踏上新征程,烈山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乘势而上、主动担当,以更精准的监督、更务实的举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让这幅“山乡巨变”的画卷在烈山大地愈发绚烂。
(文/孙清河 杨宏春)
一审:关怡
二审:李翔宇
三审:杨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