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528作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2-03 |
关于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书面)
--2024年4月26日在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区财政局
区人大常委会: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3年国有资产综合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1、资产总量与分布情况。截止2023年底,全区资产总额15.84亿元,较上年增长24.24%,负债总额4.2亿元,较上年增长104.37%,净资产11.57亿元,较上年增长8.53%。其中行政单位资产总额12.36亿元,同比增长34.93%;事业单位资产总额3.48亿元,同比减少3.1%。
2、资产构成情况。全区资产中流动资产5.64亿元、固定资产3.82亿元、在建工程0.65亿元、无形资产0.45亿元、其他资产0.01亿元,分别占资产总额35.58%、24.11%、9.63%、1.64%、0.01%。
3、资产绩效情况。全区固定资产成新率为55.98%,公共基础设施成新率为97.42%,保障性住房成新率为95.17%。
4、其他应当报告的国有资产管理事项。(1)公共基础设施情况。截至2023年底,公共基础设施价值2.13亿元。其中①交通基础设施价值1.84亿元,公路总里程225.85公里;②水利基础设施价值0.19亿元,其中农村供水25.98公里,价值0.03亿元;灌溉工程价值0.16亿元。③市政基础设施价值0.09亿元。其中市政交通及供排水工程设施,价值0.02亿元;其他市政基础设施价值0.07亿元。(2)政府储备物资情况。截至2023年底,政府储备物资价值2.3万元,主要为防汛抗旱物资。(3)保障性住房资产情况。截至2023年底,保障性住房资产价值3.15亿元,其中公租房2741套。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推进改革,不断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1、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021年颁布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通过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培训、督导检查、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方式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促进了国有资产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安全规范、节约高效、公开透明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二是规范资产使用管理,明确资产使用人和管理人岗位责任,合理使用管理资产,充分发挥资产效能。三是鼓励共享共用,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在确保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推进大型设备等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工作。
2、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规范资产处置管理。一是认真落实《关于加强资产管理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日常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中,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处置流程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确保资产处置合法合规、保值增值,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二是严把国有资产“入口”、抓牢“使用”、筑牢“出口”关。结合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绩效目标、财政承受能力配置资产,强化配置程序、标准约束性管理,有效地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国有资产配置、处置管理。通过控制新购资产、减少达到报废使用年限但能继续使用的资产审批等方式,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能。2023年全区新购资产6812.55万元,同比增加0.71%;全区处置资产1889.29万元,同比增加63.24%。
3、提升管理系统功能,推动资产管理信息化。一是提升线上管理效率。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财政部统一报表系统,建立资产动态管理机制。日常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的新增、调拨、报废等方式、方法进行数据监管、应用、分析;每月依托财政部统一报表系统以资产月报的形式对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情况进行核实审查汇总,实现综合监管增效。二是加强线下监督管理。充分利用线上管理的工作数据,规范处置流程。并对报废资产及时进行监管审核,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以资产管理系统为载体,建立纵向“区-乡镇(街道)”、横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纵向联动强化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指导监督、横向联动强化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重点资产的协同管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主体责任意识有待加强。个别单位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资产工作交接不细,重采购轻管理,重资金轻资产管理现象。单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资产预算、配置、采购、使用、维修、处置等环节的制度约束,内部审批流程不够规范。部分单位无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多数由财务兼职,特别是资产体量较大的单位,财务人员负担过重,对资产的管理和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资产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单位会计核算尚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入账率低的现象较为严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率低。系统未被纳入单位日常资产管理活动,只是简单的数据录入和年报填报工作,对资产的基本信息维护不及时。三是忽视预算管理,资产过程管理效率偏低。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不会对当年单位资产以及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产预算编制,导致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存在模糊不清、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下一步资产管理工作措施
(五)落实区人大第十七次常委会国有资产管理审议意见情况
区政府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审议意见落实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把握关键环节,狠抓工作落实。一是不断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把资产信息化管理纳入预算一体化系统,对所有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对各单位资产的购买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处理,及时掌握每个单位资产增加和减少情况。真正做到实时监控和信息共享,实现资产管理账、物和卡的统一。二是建立健全资产合理流动机制。强化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实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一体化有效对接。加强对存量资产的日常管理,落实公务仓改革要求,提高公务仓管理水平,至2023年底,闲置资产入仓单位23家,资产原值13.96万元。三是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2023年在市财政局帮助指导下,烈山区资产管理纳入预算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网络智能化管理,下发了《烈山区区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工作流程》,明确了行政事业的资产管理必须要严格遵守“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原则,建立“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占有使用单位”三级监管体制。四是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所形成资产管理。区财政局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所形成资产管理(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有关单位责任分工,厘清资产权属,加强监督管理,有效规范专项债券资金资产管理,切实防范债务风险。五是严格落实资产清查制度。2023年12月初,区财政局要求各部门在2023年12月31日前对本部门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年度清查盘点,并将清查结果反馈给区财政局,2024上半年区财政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结果进行实地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区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一)区属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区范围内国有企业2户,分别为安徽新正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淮北盛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正和盛大集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新正(盛大)集团),现设董事长1人、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3人;内设投融资部、工程部、资产部、财务部、综合部、土地综合整治部6个部门,员工81人。新正(盛大)集团注册资本20.5亿元,下辖全资(控股)子公司36家。
截至2023年底,新正(盛大)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口径,下同)资产73.49亿元,负债56.73亿元,所有者权益16.76亿元(其中国有资本权益16.41亿元),资产负债率77.19%。2023年营业收入4.97亿元(含投资收益),营业成本费用4.88亿元,利润总额0.09亿元。
(二)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1、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健全公司组织架构。选优配强集团总经理1名,公开招聘集团副总经理2名及投资经理1名。现有董事会成员5人,监事会成员4人。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三重一大”事项清单,企业法人主体尽职归位,内部监督实现同向发力,公司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持续强化员工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完善薪酬体系,2023年员工月平均薪酬5926元。
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设立金通九格、金富贰号两支基金,目前六支基金总规模36.5亿元,新善基金对煋邦科技公司一期出资1425万元,高新投基金对迪纳科公司出资3000万元;成立淮北市烈山区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推动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古饶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亿元。
2、资本运营得到新提升
一是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科学制定融资方案,与市农行、马鞍山商业银行业务合作实现“零突破”。2023年取得授信23.23亿元,用信16.63亿元。调整融资期限,2023年底三年期以上融资贷款余额占比65.21%,与2022年相比提高20.39个百分点,有效缓解短期周转资金压力;2023年融资综合成本5.9%,与2022年相比降低0.7个百分点,有效降低融资综合成本。
二是加快盘活国有资产。完成开发区创业产业园、孵化器二期、中冠新能源等10处不动产权证办理;2023年运营性资产租金收入1541万元,其中公租房、门面房租金收入410万元,租赁类资产租赁收入1131万元;收储盘活工业用地324.5亩,工业厂房9.75万平方米。
(三)区属国有资产监管情况
1、监管体制更加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着力推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修订完善区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事项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推进信息化与国资监管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国资监管“一张网”。
2、监管措施更加精准。建全企业财务月报、年报制度,及时跟踪企业财务快报数据,及时发现并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健全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升监管效能,释放国有资产经营效益。
3、风险防范更加有力。坚持底线思维,聚焦防范和化解企业债务、投资、法律等方面风险,全面摸清区属国有企业存量债务底数,做实做细化解计划,督促企业降杠杆减负债工作。压缩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四)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营收能力不强,缺少收入来源渠道。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不稳定、渠道不广泛,主要依靠山体治理、土地复垦形成的收入。山体治理收入为一次性收入,今后将大幅减少,难以增厚利润,从实质上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2、资产运营效率不高,低效闲置资产未充分盘活。工业厂房经营收入较少,主要配合经开区招商引资企业使用,未能实现招商引资及厂房租金收入共赢,部分已收购厂房暂无企业入驻,如金龙机电2期6栋厂房、中冠新能源、琪嘉日化等。因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新安花园、梧桐花园门面房5280平方米无人租赁,处于空置状态。
3、贷款期限及结构仍需优化,短期偿债压力大。虽然新正(盛大)集团积极调整了融资期限,2023年底三年期以上融资贷款余额占比比2022年占比提高20.39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但未来三年需还款21.41亿元,其中2024年度需还款本息合计11.88亿元,及时足额偿还借款本息的压力较大。
4、对外投资项目大多处于培育期,收益尚未显现。新正(盛大)集团前期投资业务以区域开发项目落地、产业基金承接、保障性投资服务为主。投资项目分布在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房小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多个方向。基础设施类、产业基金类项目大多处于培育期,短期收益有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突出抓好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监测,认真分析研判经济形势,密切跟踪政策调整,主动应对市场变化,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科学配置各类资源,不断拓市开源、增收创效。建立健全全面覆盖、有效运行的合规管理体系,加强和改进投资项目监管和运行调度,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升区属国企发展质效,实现主要经营指标持续增长。
2、突出抓好国企改革,持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升区属国企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提升区属国企创新能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区属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落实《烈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完成淮北源淮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划转相关工作。
3、突出抓好职能转变,持续增强国资监管效能。推动区属国企建立健全资本运营、国资监督等重点领域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国资监管方式,做好“权责清单”、“授放权清单”执行评估和动态调整工作。加强监督问效,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分析企业运行现状,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4、突出抓好风险防范,持续维护安全稳定大局。强化区属国企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管控”,不断完善债务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加强企业债务风险动态监测和分类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维护安全稳定大局。
三、区属国有金融企业管理情况
(一)区属国有金融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区范围内国有金融企业1户,为淮北盛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4384万元,其中淮北盛大建投出资20467.8万元,占比83.94%。
截至2023年底,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3871.79万元,负债总额731.53万元,资产负债率3.1%,国有资本及其权益总额21397.57万元,实现营业收入447.13万元,实现净利润-1364.3万元。
截止2023年底,完成担保21933万元,均为融资类担保21933万元。融资类在保52户,在保余额23283万元;政银担在保48户,在保金额19655万元。
(二)区属国有金融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1、国有金融企业制度建设
强化依法合规意识,督促公司对业务流程及相关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作补充与完善,对于案件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操作流程、规定及制度。先后完善、制定了《担保业务业务流程》、《担保业务管理办法》、《担保业务操作与审批流程》、《不良担保贷款处置流程》、《不良担保贷款处置方案》、《业务追偿工作问责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
2、区属国有金融企业创新工作情况
与杭州支付宝公司、深圳腾讯科技公司完成对接,通过调取涉案人员的网络财产信息,对涉案人员共计140人次的网络财产情况进行统计,寻找财产线索,核实后对拒不归还欠款的被执行人,以拒执罪申请刑事立案。通过开展第二批次异地查询资产,涉及深圳、宿州、合肥、杭州等四个地市,累计查询85人次,查询到涉案人员在深圳房产2处。2023年与鑫冠工贸公司、东城五交化公司、鼎旺商贸公司签订《还款协议》,累计收回281.15万元。
3、区属国有金融企业追偿挽损情况
截止2023年底,公司代偿贷款共计47户,代偿金额20530.2万元。已执行完结19户,核销8户,现剩余未执行完结代偿贷款20户。通过诉讼与非诉讼等方式累计收回10226.3万元,核销5337.8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清收工作难度加大。代偿清收工作虽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初见成效,但随着清收工作的开展,清收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追回有效资产的额度及比例会越来越小。
2、追偿资产工作部门间配合力度不大。在落实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关于加强不动产登记与办税业务联办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皖自然资[2019]180号)文件工作中,各部门相互配合力度需加强。
3、专业人员不足。公司现有人员11名,2025年2月有1名人员退休,为了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以及老带新、传帮带,急需补充专业人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本实力。通过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预警和化解能力,提高资产质量和担保服务的可持续性。通过加强培训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为担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加强市场开拓,优化风险管理。拓宽市场渠道,加大对潜在客户的拓展力度,提高担保业务覆盖率。优化风险管理,通过对客户的风险评估和监控,加强对项目的审查和监督,确保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加强合规建设,提升合规经营。深入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担保业务的合规运营,提高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能力。通过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各项工作协调推进。
4、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清收工作中,对于恶意逃避类客户,仅靠担保公司自身能力,无法找到恶意逃避的被执行人,需借助必要的行政、刑侦手段,加强清收工作的推进。协调税务部门,认真落实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关于加强不动产登记与办税业务联办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境的通知》(皖自然资[2019]180号)文件精神,加快执行代偿客户资产。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一)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区国土总面积38488.22公顷。其中耕地16276.19公顷,园地2018.1公顷,林地5528.55公顷,草地774.7公顷,水域2744.54公顷,建设用地10215.5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469.48公顷,其他930.63公顷。
2023年共出让土地17宗,面积755.04 亩,土地出让金97883万元。其中工业用地面积403.24亩,居住用地面积 330.22亩,商业用地面积7.45亩,公用设施用地14.13亩。
1、自然资源管理情况
(1)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认真开展调查监测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二是稳步推进烈山集体所有权更新。完成登记数据4814,完成档案整理归档,登记成果已经应用于土地征收报批等工作中。三是加快收官农房一体化确权登记。完成房地一体数据汇交32871宗,不动产受理28508宗,不动产登薄22215宗,上报应发尽发26000宗,完成率85%。
(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大力开展耕地保护工作。一是严守耕地保有量。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阶段成果,全区实有耕地面积24.41万亩,大于本轮国土空间规划期内市下达23.45万亩任务目标。二是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按照“三区三线”划定工作要求,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并上图入库。三是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截至目前全区已批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面积311.38亩(使用占补平衡指标136.53亩,使用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建新指标174.85亩),已全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储备库内剩余耕地指标正数。四是加强耕地进出平衡。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阶段成果,全区耕地流出其他农用地981.45亩;全区其他农用地流入耕地3527.55亩,耕地呈净流入状。
(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占补平衡难度大。二是耕地保护压力加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三是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并存,处置难度大。四是违法用地查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严格履行耕地保护职责
一是日常变更及时预警。根据国家日常变更监测到的图斑和各镇所执法巡查自行发现提取图斑,结合最新影像提取疑似图斑,实地调查举证,对于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图斑,向耕保和执法部门发送移交单,协助开展整改工作。二是严格整治土地违法。加大卫片执法力度,压实镇办主体责任,及时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减少新增违法用地面积和比例;推动历史遗留违法用地整改,对疑难问题采取一地一策方式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努力实现见底清零。
2、不断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一是全面分析2024年重点项目用地时序、指标来源,健全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制度,全力保占补、争指标。二是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做实做细做优项目前期工作,提高报件质量和报批效率。三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管理体系,结合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及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及时启动已批复的村庄规划的修改程序,努力探索村庄规划编制管理模式和推进驻镇规划师制度试点工作。
3、依规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一是科学谋划。统筹矿山国土空间现状、未来国土空间适宜性和产业发展需求,分类推进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二是依规审查。深刻解读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厅相关管理办法,扎实开展项目工程设计、评估论证工作,严格项目前期准备程序。三是严格实施。应结合项目实际,强化项目实施管理,从建立落实实施管理制度、规范实施方案调整、规范工程验收、做好后期管护等环节进行确保项目实施程序规范、质量达标。实施过程中聘请第三方进行动态监测,严禁越层越界。